在職場,最近涌現出一股“回流”潮。一方面,曾經光彩四射的外企,面對一批做大做強的中國本土企業,兩者在市場和人才的競爭上愈演愈烈;另一方面,長期以來,東部沿海地區以及北京、上海等中心城市成為吸納富余勞動力和高校畢業生的主要區域,但隨著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,情況發生了微妙變化。
應屆生“流向”宜居城市
智聯招聘最近的調查顯示,部分二、三線城市就業吸引力正在上升。2012年應屆畢業生10大期望就業城市依次為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成都、深圳、廈門、杭州、南京、武漢、西安。與2011年同期數據對比后發現,2012年應屆畢業生的期望城市更加分散,不再大量集中于少數一線城市。相比于一線城市,二、三線城市的雇用前景越來越好,就業機會越來越多,就業競爭不太激烈。
據悉,近年來,為改變畢業生就業區域不平衡的結構性矛盾,引導畢業生到中西部和基層就業,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,實施了“大學生村官計劃”、“三支一扶”等政策。與此同時,大型企業也在搶灘二、三線城市。此外,不少大型企業,特別是全國性企業,增加了在二、三線城市的招聘人數。不少企業開始將研發基地、制造工廠向二、三線城市轉移,還給人才提供優厚的福利待遇條件。
外企精英“回流”本土企業
以前無論專業人才,還是管理人才,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職場人士,都常有從本土企業跳槽到“外企”的意愿。而近期,這股趨勢卻出現了“回流”現象。
在2011年中國大學生最佳雇主調查報告中,本土企業延續了近年來的強勁勢頭,前50位排名中本土企業占據了40席,而在2004年本土企業僅占到16席。不僅在大學生中受到青睞,也有信息顯示,一些頭頂“天花板”的外企的高管也更多投向了本土企業的懷抱。
事實上,正是不斷快速成長的中國企業在改變力量對比的版圖,也改變了中國企業的雇主形象。在全球財富500強中,中國企業已超過54席。數據顯示,每年1月1日按市值排列世界前2500家上市公司,今年新進的415家公司中有83家來自中國,也就是說,每5家就有1家來自中國。
城市與企業都在比拼吸引力
對于優秀人才而言,促使他們“回流”的原因是什么?
業內人士分析認為,行業吸引和待遇吸引這些都是簡單外在因素。中國本土企業最大的優勢在于條條框框少。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對優秀人才而言有一個更好的發揮空間和學習平臺,是一個更為寬廣的舞臺。
待遇方面,本土企業的薪資結構更為靈活,本土企業對人才的投資力度也在持續加大,薪酬福利成為他們一貫采取的人才吸引策略。與之相對的是,外企高薪高福利的社會認知正在被打破。